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农产品充足了,食品工业才有条件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 “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保障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一条趋势线:跨越式发展
从几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1952年,全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为82.8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72%,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农业国的特点。2002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2007年,我国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万亿之后,食品工业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2014年,全国食品工业实现产值11.27万亿元,同比增速降低到个位数。2015年和2016年,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5%、7.2%,与当年GDP增速基本持平。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篪表示,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近年来,食品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面对这一变化和市场需求,我国食品工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发展。
两大支撑:科技创新和食品安全监管
科技进步是维系我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2017年6月,科技部发布的 《“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科技创新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强大支撑力。目前,我国食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必将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食品行业是我国最大的 “民生产业”和现代 “餐桌工程”。食品安全监管为食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简称 《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 “史上最严”的 《食品安全法》,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监管不能没有标准做参照。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我国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工作已经完成,经过移交、废止、修订等工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000多项,有效解决了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沈篪介绍,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其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 《国际食品法典》一致。
推荐阅读:叶紫网